当前位置:首页>>规划纲要
新会区201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
 时间:2015-01-27 16:04:00

新会区201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

2015年是我区产业转型、改革突围的关键年,也是狠抓落实、全面完成十二五规划目标的决胜年。在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大背景下,我区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并存,但机遇大于挑战。省市提出打造珠江西岸先进装备制造产业带重要部署,大广海湾经济区发展上升为省级战略,三区一市提质共融蓄势待发,港珠澳大桥、深茂铁路、江门大道等重大交通基础设施项目动工建设,新会区位优势将进一步突显,为我区实现经济新常态下的非常规发展带来了重大机遇。我们必须沉着应对,科学谋划,创新实干,努力开创工作新局面。

今年政府工作的指导思想是: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、十八届三中、四中全会、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省委、市委全会精神,按照区委十二届五次全会工作部署,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,落实市委、市政府东提西进,同城共融战略,围绕建设幸福新会这一核心,以做大做强先进装备制造业提升产业发展水平,以基础设施建设大提速提升发展环境,以强化精细化管理提升发展质量,以落实民生实事提升群众幸福指数,以改革创新提升区域发展活力,全面加强自身建设,打造廉洁高效政府,推动新会经济社会发展再上新台阶。

今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是:生产总值增长8%,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4%,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增长13%,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5%,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0%,外贸进出口增长4%,全社会科技研发(R&D)投入占GDP比重1.8%,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.2%以内,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5.5‰以下,节能减排约束性指标完成上级目标任务,城乡居民收入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。

做好今年工作,要字当头,采取非常措施,狠抓非常项目,推进非常目标的实现。按照区委全会提出的六个突出要求,重点壮大南车、富华、中集等龙头企业,加快先进装备制造业发展;重点推进大交通、大城建、新区开发,力促基础建设全面提速;重点开展土地盘活、资源收储、挖潜增效、节能减排等工作,提升资源高效利用水平;重点落实底线民生、基本民生、热点民生,加快建设幸福新会;重点深化行政管理、农村综合等领域改革,激发社会发展活力;重点加大改进作风、优化服务、营造环境力度,切实加强政府自身建设。

具体做好以下八方面工作:

一、着力推进产业转型升级,打造先进制造业强区

力促装备集群发展。制定银洲湖先进装备制造产业带方案,设立专项发展资金,推动产业集聚,力争产业产值增长超22%,努力成为江门先进装备制造业主力军。轨道装备制造产业,重点打造全链条产业集群,力争全年产值20亿元。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产业,重点实施产业优化升级计划,力争产值70亿元。集装箱产业,重点发展中集集团特种箱、复合材料、模块化建筑等项目,力争产值30亿元。汽车零部件和摩托车产业,重点推动富华集团工程驱动桥、钢板弹簧、工程装备等项目,支持气派集团摩托车及发动机出口基地发展,力争产值30亿元。提升传统产业,发展五金机械、重要基础件和原材料产业,争取引入纺织和造纸机械、轴承等行业。

力促大项目落地。健全项目落地倒逼和问责机制,重点抓好投资超亿元项目,推进新会电厂、双水电厂上大压小等项目建设,促进富华工程装备、亚太二期、中集模块化建筑、威立雅环保拆船、宏川化工等投资超10亿元大项目开工,争取中车、广润、华糖实业、维达增资四期等大项目投(试)产,力争重点项目动工率超80%、年度投资超120亿元。建立高效招商协作机制,围绕产业链开展精准招商,推动中集激光技术、国际游艇会等项目落地,新增2-3个投资超10亿元大项目。建立骨干企业增资扩产绿色通道,鼓励李锦记、维达、星辉等企业扩大产能。实施诚信企业绿卡计划,加快培育骨干企业梯队,促进南车、富华、中集等龙头企业做大做强,支持专、精、特、新中小微企业发展壮大。

力促园区扩能增效。轨道产业园要抓住南北车合并机遇,重点引入核心技术项目,力促克诺尔、华冷车辆项目动工,争取意大利安萨尔多、德国西门子和中车业成项目落户。加大银洲湖纸业基地统筹协调力度,推进A区能源通道、引水工程及B110千伏濠冲变电站建设。崖门环保电镀基地要筹建汽车零部件和高端电子园区,规划建设粤澳合作产业示范区。加快编制银洲湖精细化工园区控规,开展公用工程岛招商。推动资源要素向先进装备制造业倾斜,标准化建设经济开发区、司前、古井和大泽一区三园装备产业园。

二、着力发展城市经济,提升区域价值

推进三产提速。依托江门南站和南湖片区,加快策划引入总部企业。壮大水果、汽车等专业市场,新引进1-2家汽车4S店。发展互联网经济,争取引入电商运营服务项目,培育2-3家网络经济示范企业。加快发展旅游业,理顺圭峰山等景区管理体制,启动陈皮村国家4A旅游景区创建,积极引入实力旅游集团投资开发景区景点,发展乡村游和特色产业游,力争旅游总收入超75亿元。促进房地产业稳定发展,鼓励本地建筑企业开拓区外市场,力争房地产投资超50亿元,新开工面积超80万平方米。

加强城市经营。继续推进公有资产整合运营,盘活醋酸纤维厂、客运港码头等资产,做大做实融资平台。运用租赁、股权并购、中期票据等方式,拓宽融资渠道。发展混合型经济,探索PPP合作模式,引导民间资本参与基础建设和城市经营。成立专门队伍,收购和赎买债权、土地、厂房、岸线等有价值资产资源,重点收储交通干道沿线土地,力争各镇(街、区)新收储2宗以上用地。完善预警监测机制,防范化解政府债务风险。

加快新区建设。主动融入大广海湾经济区,加强三区一市区域协同,完善城市功能,推进融合提质。修编银洲湖区域规划,实现土地、城市、环保、产业多规合一。完善江会路片区控规,做好功能布局和招商引资,推进会城大道扩宽等路网工程,积极融入市区一体化。谋划南新区与轨道产业园融合发展,加快美吉特综合体建设,力促港湾综合体、城轨新会站TOD等大项目落地。修编银湖湾旅游发展总体规划,继续做好用海申报、土地调规、插花地理顺等工作,启动A区大堤、B区围填海工程,力促休闲游艇主体酒店动工,争取滨海旅游基地落户。

启动公园城市建设。推进森林围城,树林进城绿色行动和“75321”生态工程,加快会城中心园林区改造和南湖公园、石涧二期、圭峰茶花园建设,新(改)建城乡社区公园78个,建成22个乡村绿化美化工程任务点,优化提升新开公路大泽司前段环境。推进城区水环境综合治理,加快河口泵站项目进度。修复银湖湾海洋生态,申报广东十大美丽海湾。

三、着力推进基础设施建设,提升城乡面貌

启动交通大会战。出台行动方案,落实责任主体,明确完成时限,协同加快交通建设。推动总投资超100亿元的续建和新建交通项目,力争年内投资18亿元。重点抓好江门大道新会段,争取五邑路立交至三江段(含虎坑大桥扩建)、银鹭大桥西岸至崖门段、三江至南门大桥段早日动工。加快银鹭大桥、无限极大桥、小冈大桥扩建、新崖线会城双水段路面改造等工程,力争完成会七线改造和新中一级公路三江睦洲段建设。配合推进深茂铁路、江罗高速、中开高速等项目,开展新开公路复线、江肇高速南延线前期工作。发展公共集装箱和件杂货码头,力争高宝隆新港码头、良发码头投入使用。配合做好江门枢纽站场规划建设,发挥货运站作用,推动港口与铁路互动发展。

完善城市功能。开展城区治堵,启动过境公路南、北段建设,完成内环路东段、今洲路东向延伸线工程,打通同德路东段,尽快形成六纵六横11路网格局。改造一批道路交通节点,科学布局停车场,推进人民球场地下停车场建设。加快公交一体化,优化线路,增设枢纽站,实现城乡公交互联互通。

加快小城镇建设。六个有为抓手,不断完善基础和公共服务设施,力争动工建设小城镇扩容提质项目134个,完成投资35亿元、建设面积145万平方米。围绕产业发展优化城镇功能,推动产城融合,提升人口集聚能力,5个试点镇争取率先突破,尽快形成新型城镇雏形。

四、着力破解要素瓶颈,拓宽发展空间

抓好土地盘活。出台清土地方案,促进闲置低效用地二次开发,力争盘活存量土地2200亩、低效用地500亩,争取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周转指标500亩。加大批而未供用地指标统筹力度,优先保障先进装备制造业项目用地。严控岸线资源,完善岸线使用管理办法。启用精细化管理运行平台,引导镇(街、区)加强企业效益监控,力争淘汰、升级一批低效企业。

抓好三旧改造。加快10个旧厂房、2个旧村改造项目建设,力促12个旧村改造项目供地,全年完成供地400亩。盘活正平物流、厨具市场等资源,整合东甲、城南等村级物业,引入品牌项目,提升江会路、新会大道片区商业档次。推进单层厂房升级改造,力争年内动工5万平方米,新增建筑面积15万平方米。

抓好节能减排。加快镇级污水处理厂建设,力争完成八大行业重点污染企业整治,探索建立市场化节能减排机制,努力腾出环境容量。推广节能技术和产品,建成李锦记、富华公司等光伏项目。加强环境监督执法,整治107个锅炉,基本淘汰黄标车。

五、着力创新体制机制,优化发展环境

深化重点领域改革。推进农村和供销社综合改革试点,基本完成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,制订农村集体产权融资方案,选择有条件村(社区)试行政经分离。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,公布“1+3”清单,出台后续监管办法。加快社会治理改革,完善社区网格化管理,新培育社会组织65家,升级改造农村社区一站式服务平台。

健全区域创新体系。强化企业创新驱动,完善科技新会扶持措施,实施工业转型升级攻坚战3年行动计划,引导企业开展新一轮技术改造,年内技改投入增长30%。鼓励企业提升装备和产品智能化水平,促进两化融合。力争企业创新服务基地、中集模块化研究院项目动工,组建省市级工程技术研发中心3家以上,培育认定高新技术企业3家以上,专利申请1400件以上。深入实施质量强区战略,申报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示范区。

优化提升营商环境。坚持企业做主体、政府造环境,释放企业发展潜能。公布收费目录清单,清理规范涉企行政事业性收费。推广应用企业用工平台,全部企业纳入平台管理。加快开展中小企业第三方信用评级,引导股权投资基金向上市后备企业倾斜,支持华津集团香港上市,力促润田、芳源公司在新三板挂牌。争取新设1家小额贷款公司,力争存贷比保持50%以上。继续开展企业家培训,举办首届创新创业大赛,促进全民创业。

六、着力夯实三农基础,激发镇村发展活力

壮大镇级经济。优化镇级财政管理体制,合理安排事权财权,扩大镇级自主权。持续提升镇级经济堆头,力争镇级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增长17%、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增长20%。用好重点镇、中心镇、专业镇政策,加快培育镇级特色经济。

扶持村级发展。探索建立区镇村三方共赢机制,区镇新增财力10%用于扶持农村。继续推进五改六有七提高幸福新农村建设,完成33个村改造任务。启动新一轮新农村建设计划,聘请专业机构统一规划,力争5年内实现新农村提质发展。引导各村加强经济精细化管理,严把村级企业准入关,力促村级经济转型提档。整合留用地,鼓励参与小城镇建设,实现用地效益最大化。探索建立名誉村长制度,实施乡贤反哺家乡计划。加强村集体财务监管,完善农村三资交易平台。推进精准扶贫,实施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补助和资源激励型财政补贴,力争城乡贫困人群帮扶全覆盖。完成新一轮扶贫开发双到工作。

发展现代农业。落实强农惠农政策,足额发放涉农补贴。稳定农业生产,推广农业机械化,力争机插率提高至38%。培育四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,新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5家,引导主要商场超市发展农村连锁店和加盟店,实现与大型蔬菜基地农超对接。鼓励升级改造渔船,发展远洋捕捞业,推动现代渔港建设。

七、着力改善民生,增强群众幸福感

强化民生保障。加大民生投入,财政预算安排33.6亿元,增长16.3%。提高底线民生、基本民生水平,实施低保标准城乡一体化,城乡居民每月基础养老金标准提高至100元,城乡医疗补助标准提高至每人每年380元。发展养老服务业,加快区养老中心、七堡养老服务中心建设,建成第三人民医院及镇级医院老年人康复区,力争每千名老人拥有养老床位40张。强化弱势群体帮扶,推进养老助残公益创投,提高残疾人社会保障标准,筹建区儿童福利院。基本建成保障房二期,公共租赁住房新建160套、建成300套。实施精准化就业帮扶,新增城镇就业7200人。

加快文化强区建设。继续深挖地方文化内涵,打好牌,打响十个一文化品牌。邀请实力传媒公司拍摄宣传片,启动梁启超故居规划编制,举办梁思成林徽因艺术巡展,推动海上丝绸之路史迹点申遗,配合做好北京新会会馆保护复建。做大特色文化产业,举办第三届陈皮文化节,建设小冈香宗教文化用品城。深化文化惠民活动,开建新工人文化宫,推进行政事业单位文体设施向社会开放,争取80%以上行政村建成五有文化室。

促进社会事业全面发展。巩固省教育现代化先进区创建成果,实施公办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,探索建立区内名校、区外品牌学校与农村学校合作办学模式,引入民资筹建南新区名校。推进公立医院改革,鼓励发展优质民营医疗机构,探索区级医院、区外知名医院与农村卫生院(站)合作办医,筹建人民医院放疗中心。健全基层食品药品监管体系,建立食品原产地可追溯网络。深化平安新会建设,强化社会综合治理,开展隐患排查,坚决遏制较大以上生产安全事故。扎实推进双拥工作,创建省双拥模范区。继续巩固创文成果,进一步统筹社会各项事业发展。

八、着力抓好自身建设,提高政府执行力

强化行政效能。深化商事制度和网上审批工作,推进镇、村(社区)网上办事分厅建设。全面实行审批服务标准化,审批和服务事项从实地办理向网上办理转变,网上审批率80%以上。探索建立全区数据中心,构建高效服务型政府。

强化法治建设。做好六五普法终期迎检,深化法律六进活动,推行一村(社区)一法律顾问制度,努力创建广东省法治区。科学配置行政执法力量,探索执法公开制度。自觉接受人大、政协监督,办好人大议案、代表建议和政协提案,创新区长约请人大代表方式。深化政务公开,完善政府网站、微博群、微信公众号等互动平台,扩大公众知晓权和参与权。

强化廉政建设。严格执行中央八项规定,打好作风建设持久战。坚持厉行节约,区直单位公用经费再压减5%,按照省市部署完成公务用车改革。实施财政全口径预决算管理,打造阳光财政。始终坚持对腐败零容忍,做到有腐必反、有贪必肃。